我國古書 《樂府雜論 》中曾說道 “善歌者 , 必先調其氣。”內行都知道氣息是使聲帶產生振動進行歌唱的動力 , 通過對現實聲樂學習者的觀察發現 ,好多學習者忽視氣息的訓練 ,如不顧音樂的線條 、不顧音樂的樂句 、文學的語句、音樂的段落而隨意的換氣 、久而久之歌者不會很好的控制氣息 ,歌唱時就顯的氣息不夠用 ,演唱長的樂句, 唱高音時就顯得力不從心 ,不該換氣的地方卻非換氣不可, 這樣就破壞了音樂的線條與音樂的完整性,音樂就不完美,嚴重的影響了藝術效果, 為此建議在平時的聲樂訓練時要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有意識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與學習,一是氣息悠長的訓練 ;二是氣息控制的訓練;三是氣息與聲帶配合的訓練。

2、忽視整體平衡的訓練
這里所說的整體平衡是指歌唱的音色、歌唱的不同位置、歌唱時不同肌肉的運動、歌唱時不同部位的共鳴等等方面的平衡協調 ,從以下幾個方面述之。
(1)音色的平衡
正確的美聲唱法的音色應該是高中低音區音色的協調統一 ,雖然在表達不同音區旋律時其高中低音色的比例是不一樣的,但是其音色的過渡應該是自然流暢的, 通常情況下過分強調某一個發聲器官的作用或歌唱者要刻意的去追求某一個方面的作用, 都會造成諸如聲音的做作,壓喉 ,鼻音過重、與歌唱有關的肌肉的僵化不協調, 而導致氣息僵化 , 破壞氣息的暢通性 、發出的聲音擠 、壓 、干澀 、不圓潤、不自然、不動聽沒有美感等等錯誤的歌唱方法, 這就是所說的只顧局部,不顧大局;只顧一點, 失去全部的不當的做法 。
(2)歌唱的位置及共鳴的平衡
歌唱的共鳴有胸腔共鳴 、頭腔共鳴、鼻腔共鳴 、口腔共鳴等等不同位置的共鳴, 每一位聲樂學習者都向往擁有一個美好的歌唱共鳴 。好的共鳴應該是各個共鳴腔協調配合的產物。那種過分強調某一個方面腔體共鳴的作法是不可取的。